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

從不工作與永遠不工作的人

從不工作與永遠不工作的人。你知道我是從那裏認識這個人的嗎?

我猜你一定想不到。我是在12歲的時候,看兒童日報的短篇漫畫中認識這個老伯伯的。

漫畫的內容大致是這樣:兩個小朋友發現,隔壁的老伯伯每天都不停的在製造玩具小鴨,但門外卻掛著一個牌子寫著「從不工作與永遠不工作的人」。小朋友不明白,他每天都在工作呀!為什麼他是從不工作與永遠不工作的人呢?於是他們走進伯伯的屋子中問個究竟,伯伯說:「我製造的小鴨,都是拿去送給沒有玩具的小朋友的。我從不覺得我在工作,因為我每一分每一刻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,把自己喜歡的分享給其他人。所以,我就是從不工作與永遠不工作的人了。」小朋友聽罷,就明白了,有時間還會去幫伯伯弄小鴨。

就是因為這篇漫畫,我由12歲開始,就決定了要當一個從不工作與永遠不工作的人。雖然那時的我,還不知道戲劇是什麼;但就是因為這篇漫畫,令我遇上了戲劇後,就發現我人生的路向了。

我相信,每一個讀戲劇的人,都希望成為一個從不工作與永遠不工作的人 -每天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再將喜歡的分享給別人。但有時候人總會迷失 -理想和現實,永遠都有距離;是自己太單純,還是世界太複雜了?

我不知道,也認為我不需要知道。我只知道,我還有能力,就要多做一隻小鴨;只要我多做一隻小鴨,就可以多一個人明白,做人是需要有動力和使命感生存下去的 -這是我深信做人的不二法則。也許我現在做得不夠好,我要接受、改正,並把下一隻小鴨做得更好;我要見到的,就是收到小鴨的人,打從心底裏明白人生到底是什麼。

別灰心。就好像畫這篇漫畫的人,可能想像不到20年前畫的東西,深深地影響了一個小女孩的人生。種子,總有一天會開花的。

拜託,朋友們,把這一篇 copy 下來。當我將來有一天走歪路的時候,再轉寄給我。好讓過去的我可以為未來的我保守前路,令我再有滿滿的信心繼續走下去。

祝所有朋友們(尤其是還在香港舞台劇圈中堅守的朋友們),聖誕快樂!

~感受舞台,等於感受生活~ 共勉

倫敦與香港的劇場(3)

香港地方少,所以劇團都以「團」的方式來發展。要表演,就一定要租場。而大部份場地本身是中立的,因為今天用來演戲,後天就用來舉辦學校畢業禮,所以不會有個別特色。亦因為場地是萬用的,除非是大團,或者是場地伙伴,否則要租場,真是「爭崩頭」。

這在倫敦就是很大的不同。倫敦的劇場,很多都是劇場主導的。每一個場地都有它的藝術總監,安排場地每一季的演出節目。所以大部份的劇場,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,也有各自的 fans。另外有些劇團,會安排自己的演出巡迴不同的劇場。這些劇場大多是比較社區的劇場,觀眾多是學生和社區人仕。雖然說是社區劇場,但它跟香港的社區會堂很不一樣。倫敦的社區劇場都是很正規的劇場,和上環文娛中心一樣,台燈聲樣樣齊,而且是有 酒吧的 ……

很高興,香港越來越多劇團建立自己的黑盒劇場。這樣,劇團的創作就不用受場地所限,更容易控制劇團的節目。但是,民間劇場尚未受到大家重視。大部份觀眾還是喜歡到城市電腦售票網買票,並不習慣網上預留的方式;而且因為政府條例所限,劇場只可以半地下方式運作,宣傳亦很受限制 …… 面對重重難關,劇團很努力想突破,但總是欠了點幫助。

有什麼可以讓他們的路走得輕鬆一點?你有沒有提議?

~感受舞台,等於感受生活~ 共勉

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

倫敦與香港的劇場 (2)

倫敦和香港劇場,有一個差別我是很在意的,那就是:宣傳品。

坦白說,倫敦劇場的宣傳品,十張有十張在香港的宣傳角度來說是不合格的。設計很虛、故事簡介空泛、沒有 tag line …… 而且,大部份的作品,都沒有在地鐵賣廣告。但奇怪的是,觀眾依然不少。

還記得「30婚限定」完場後,有觀眾來對我說:你的戲很好看!我很遲才買票,因為不知道有這個戲。為什麼不賣地鐵廣告?

我慨嘆。香港太多廣告、太多東西在宣傳了。若不能大灑金錢在宣傳上面,演出就不存在於觀眾的腦海中。香港人對所有廣告都麻木,要他們看到你的廣告?可以!請有綽頭一點、刺激一點,要不然花宣傳的錢也是白花!

問題是:劇場人是做好戲還是做好宣傳呢?我想做好戲,但很多好戲,因為宣傳不夠,白白的賠了錢,所以我也要做宣傳。宣傳的活動把我弄得疲於奔命,很多做了等於沒做,但又沒有錢賣地鐵廣告,每天打電話問票房後也只能空著急 …… 觀眾們,你們願意主動一點,去發現香港劇場的好戲嗎?

只要看到這篇文章的你願意:謝謝你!相信我,你的行動正在一步步拯救香港的舞台藝術。

~感受舞台,等於感受生活~ 共勉

Young Vic的「三姐妹」(4)

最後關於 3 Sisters 的一篇,是在演戲層面上的風格。

早前的文章已經說過,Benedict Andrews 用當代英語重寫了整個劇本,而舞台的設計也是重意景多於寫實。那麼,演員如何適應,就成為了演出的關鍵。

另外,就是演員與觀眾的距離。前一篇不是說,導演用桌子併成一個平台嗎?但演員不只在平台上表演,也會在平台下表演。就在我座位的正前方,一開場便有一個女演員,在距離我不足半米的距離演戲!在那一刻,我真的看呆了,因為她對整個舞台,甚至是整個劇場的空間都是那麼自在 …… 真是一個漂亮的女演員。(我指的漂亮不是她的外表,而是她演戲時所散發出的光芒)

要達到如此自在,演員在劇本下的功夫可不少。Benedict Andrews 把劇本整體速度加快了,所以演員整體的速度感覺上也是快的,但明顯地他們對原劇本的細節都很清楚。縱然舞台的焦點很乾脆利落的一個跳一個,但在焦點以外的演員,也很清楚地進行自己的故事,以便之後焦點落回他身上的時候可以把故事接上。所有演員都在舞台上發展自己的故事線,互不干擾,而且流程清楚 … 尤其是第一場,舞台上滿滿的是人,但我總可以知道故事發展到那裡;在我偷看其他演員時,舞台上總有其他細節我可以看。

另外,就是演員很信任佈景的設計。在他們的眼中,舞台的所有東西都很真實……雖然觀眾看到的佈景都是很虛的。所以他們可以很自在的走來走去,跳上鋼琴,攀上桌子 … 演員心中的角色很實在,但他們的動作卻有點超現實…兩者很微妙的配合,形成了一種很特殊的風格。

這一點也不容易,演員要很開放,而且技巧很高才能做到……

不知道我將來能否碰上這樣的演員呢?期待著……

~感受舞台,等於感受生活~ 共勉

Young Vic的「三姐妹」(3)

要談「3 Sisters」的舞台處理,就必要先談談它的舞台是怎樣的。

「3 Sisters」的舞台是三面台 ( Thrust Stage ),但跟香港文化中心Studio的三面台很不同。文化中心Studio的三面台,正面面對舞台的觀眾比較多,所以台位上可以偏向單面台(End Stage) 多一點。但「3 Sisters」的舞台,兩側的觀眾比正面的觀眾多,所以較傾向兩面台(Transverse Stage),在我而言,兩面舞台對導演的難度是最高的。另外,它還有高一層的坐位,所以有一半觀眾是從上層往下看的。這樣的舞台在香港不多見,但在倫敦這樣的舞台很多。為什麼?因為他們從莎士比亞時代發展出來的舞台就是這樣呀!

要說「3 Sisters」的舞台設計了-舞台放了大約80至100張桌子,拼在一起組成了演員演出的平台。在沒有觀眾的一面,用泥和沙堆起了一個兩個人高的沙丘,另外還有一座鋼琴-不只是用來彈,演員還會由平台跳上鋼琴頂坐著。在上半場,桌子都放得好好的,拼成了一個很平穩的平台,象徵著三姐妹平穩的生活,雖然空洞,但她們還可以幻想將來,幻想莫斯科。中場休息的時候,一群穿軍裝的 ASM 把桌子弄成高低不一。下半場開始,三姐妹就在不平穩的平台上演戲。在第二場的過程中,穿軍裝的ASM把本來已不平穩的桌子一張一張的拿走......此時就感覺到,她們的家一步一步被霸佔,她們平穩的生活沒有了,莫斯科的希望不會成真了。到最後一場,在沒有平台的舞台,三姐妹走上山丘,看著即將遠去的軍隊......在絕望之下,互相鼓勵大家繼續支持下去。

佈景的設計,一點也不寫實,卻把三姐妹推到平淡而無望的絕路......

期望將來可在香港多點看到如此有寓意的設計。

~感受舞台,等於感受生活~ 共勉

Young Vic的「三姐妹」(2)

Click me -- 3 Sisters Trailer

影片是Young Vic「三姐妹」(3 sisters)的預告片。

很明顯,導演沒有打算用Chekhov的自然主義去表現這個故事。

什麼是自然主義?我不打算長篇大論的解釋。簡單一點,自然主義就是寫實主義的更極端進化,不單要寫實,而且是要真的一樣。佈景道具對話所有也跟現實一樣,完整的放上舞台。所以,如果劇情有水龍頭,水龍頭就一定要有水,不能做個樣子便算。台詞也一樣,要如實發展,不能加快。所以Chekhov最出名的,就是沒有很明顯的衝突,但又不是沒有,很多事情藏在人物的心底,戲是慢慢的滲出來的。對演員是很大的挑戰,對觀眾也是 --老實說,本人以前從沒有完整的看完過一套 Chekhov的戲,因為我忍不住,總會在某些時候睡著了。

但這是Chekhov能名留青史的原因。亦只有Chekhov,能擁有自己一個的「自然主義」,沒有其他人可以跟他分享。

所以,Benedict Andrews不打算用自然主義去做,某程度上是一種挑戰 -挑戰觀眾對「三姐妹」的期望,也在挑戰Chekhov -我可以用同一個故事、但不同的劇本和處理,也可以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。

對於我來說,他成功了。

這種導演真的很有「種」。我喜歡。

我希望我將來也是這樣的一個人。

~感受舞台,等於感受生活~ 共勉

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

Young Vic的「三姐妹」(1)

早兩星期前在倫敦Young Vic看了「三姐妹」(3 Sisters)。

此劇由澳洲導演Benedict Andrews,用當代英語重寫Chekhov的經典而成。這是我看過最成功的新演繹,雖然他沒有依足Chekhov的台詞,但卻完全抓到了劇的精髓……每一個人也安慰自己,說自己很快樂,但其實一點也不快樂。嘴上提著莫斯科,但身軀卻從來沒有向莫斯科移過半步,一直都只在幻想....到最後,還得笑著認命,笑著面對沒有意義的將來,支持自己繼續走下去。

導演的處理很大膽:我不只是在說佈景,是說整個演繹。文本上,他對每個人物的處理都恰到好處,不會因為自己太過喜歡某角色或太喜歡某橋段而有改編過火,更將故事發展的速度大大提高。演員對於角色的理解很明確,而且很配合導演的半寫實處理(半寫實是我個人的形容,之後再詳細解釋),而且演技細緻,是一個很有美感的演出。

美感,是心中的一種觸動。我認為生活當中,需要不時有這一種觸動,才算完美。你認為呢?

下一篇,再仔細談談他的導演處理。

~感受舞台,等於感受生活~ 共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