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3 Sisters」的舞台是三面台 ( Thrust Stage ),但跟香港文化中心Studio的三面台很不同。文化中心Studio的三面台,正面面對舞台的觀眾比較多,所以台位上可以偏向單面台(End Stage) 多一點。但「3 Sisters」的舞台,兩側的觀眾比正面的觀眾多,所以較傾向兩面台(Transverse Stage),在我而言,兩面舞台對導演的難度是最高的。另外,它還有高一層的坐位,所以有一半觀眾是從上層往下看的。這樣的舞台在香港不多見,但在倫敦這樣的舞台很多。為什麼?因為他們從莎士比亞時代發展出來的舞台就是這樣呀!
要說「3 Sisters」的舞台設計了-舞台放了大約80至100張桌子,拼在一起組成了演員演出的平台。在沒有觀眾的一面,用泥和沙堆起了一個兩個人高的沙丘,另外還有一座鋼琴-不只是用來彈,演員還會由平台跳上鋼琴頂坐著。在上半場,桌子都放得好好的,拼成了一個很平穩的平台,象徵著三姐妹平穩的生活,雖然空洞,但她們還可以幻想將來,幻想莫斯科。中場休息的時候,一群穿軍裝的 ASM 把桌子弄成高低不一。下半場開始,三姐妹就在不平穩的平台上演戲。在第二場的過程中,穿軍裝的ASM把本來已不平穩的桌子一張一張的拿走......此時就感覺到,她們的家一步一步被霸佔,她們平穩的生活沒有了,莫斯科的希望不會成真了。到最後一場,在沒有平台的舞台,三姐妹走上山丘,看著即將遠去的軍隊......在絕望之下,互相鼓勵大家繼續支持下去。
佈景的設計,一點也不寫實,卻把三姐妹推到平淡而無望的絕路......
期望將來可在香港多點看到如此有寓意的設計。
~感受舞台,等於感受生活~ 共勉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